|
发表于 2012-7-10 09: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躲躲闪闪的监测数据
“饮用水水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卫生部负责末梢水(即入户水或龙头水)的监测。”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宋献方对本报表示,目前卫生部的公开方式比较隐蔽,而且公布的内容很不规范。
前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介绍,目前,对水质的检测,住建部和卫生部都在做,其中住建部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对自来水的监测属于行业的监测,不少地方的监测中心与自来水水厂的监测人员是“一班人马,两套牌子”,而卫生部疾控中心的监测则属于第三方的监测,对出厂水的水质检测进行卫生监督,对末梢水的水质进行检测。
“作为一个普通的市民,我特别关心饮用水入户的质量问题。”联席会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郝如玉提问:饮用水安全信息的公开与公布相关工作进展如何?
对此,在联席会上,卫生部部长陈竺正式回应,在饮用水卫生监督方面,卫生部每年发布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其中就包含了全国饮用水三个方面的监测总体合格率的数据:一是饮用水的出厂水,二是二次供水,三是末梢水。
也就是说,饮用水卫生监测结果,都体现在每年出版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
本报获悉,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提供的是2011年的统计数据)还未出版。不过关于2011年的饮用水水质数据,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国务院关于保障饮用水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公布了出厂水和末梢水的数据,即全国设市城市公共供水厂出厂水水样达标率为83%,设市城市和县城公共供水末梢水水样达标率为79.6%。
但他并未公布二次供水(所谓二次供水主要为弥补市政供水管线压力不足,保证居住、生活在高层人群用水,由单位或个人将城市公共供水或自建设施供水经储存、加压,通过管道再供用户或自用的用水形式)的水质监测数据。
根据本报记者查阅近些年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发现2007年与2008年的“饮用水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情况”的指标类项比较清晰且一致,均按照“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三项公布其监测样本数量及合格率。
如2007年这三类水的(市政供水)合格率分别是:89.0%、93.9%、93.4%,而2008年的数据分别为:91.6%、94.7%、93.5%。
尽管年度统计年鉴中有上述相关监测数据,但并未对数据做详细说明,如采样时间、区域分布、监测指标等具体情况。
“不交代背景和没有详细说明的统计数据,并不能反映出当年饮用水卫生安全状况的真实情况。”一位水安全专家表示。
也就是说,卫生部每年以卫生统计年鉴的形式,公布的全国水质检测统计信息,意义有限。 “以杜鹰公布的2011年设市城市和县城公共供水末梢水水样达标率为79.6%为例,我们不知道抽检者是在哪些城市、哪些水厂、什么时间采的水样,以及每个水厂采了多少样,这个数据只能大体上告诉我们全国末梢水的整体状况。”王占生对本报分析。
王占生进一步指出,由于不同年份检测的末梢水的采样时间、样本数量、来源都不一样,2011年的末梢水检测数据和2010年的末梢水检测数据之间也不具有可比性,我们很难推断出末梢水水质是在变好还是变坏,“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在水厂的处理工艺不变的情况下,末梢水的水质取决于水源地水质的变化状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