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8-1 16: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来二往,我们就熟了。”这名不愿具名的债主说,到了2006年,李虚构在北京有一个叫“大观园”的房地产项目要开发,又向她借钱。
“2007年初,当时北京正在下雪,我还跟她去了北京。”她说,这个子虚乌有的项目,让她投了800万元,此外据她所知,另外还有三个人投了1400多万元。
很快,李告诉投资者,投标投中了,但是不开发,转卖给了一名菲律宾商人。“她说我投的800万元,赚了150万元,钱不要拿回去,陈总那边要再投标,她只写了张欠条给我,后来又转了几十万元。”上述债主说。
李还虚构了其他房地产开发项目,比如2009年,她拿了四川南充市的一个房地产沙盘到厦门吸引投资者,陆陆续续有几千万元“注资”。
骗术 1.找人扮李嘉诚私生子
“明大集团”四个字的出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香港电视剧《创世纪》。现实中,李把“关系”延伸到了香港。
债主们介绍,2007年起,李宝华叫人假扮香港富豪李嘉诚的私生子到厦门行骗,名叫“林晓东”。“她说,她曾经为林总坐过牢,林总欠她人情必须帮助她。”一债主称。
李2008年去香港回来后,向“好姐妹们”通知,林总要回厦门过年,还送了她奔驰车。当年的春节,李安排“姐妹们”和林总见面,在湖里华景花园的别墅里。
“林总长得肥肥的,戴个眼镜,穿着整齐,一见面就给我们送红包,说是香港的习俗,一个红包里包了600元钱。我们怀着很尊敬的心态,都信了。”债主们回忆。
后来债主们才发觉,李的真实目的,是要借着林的名声当借款担保人,让大家不会怀疑她。
一个偶然细节,有人开始怀疑“林晓东”的身份。2009年水晶之约开业,“林晓东”的座位牌上写的是“凌如发”。果然,事败之后,凌如发主动承认,他不是什么李嘉诚的私生子,而是李宝华到香港买房时认识的。
2.称开油田8年可赚20亿
李宝华编织的天大谎言不只局限于房地产。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国家实行房地产调控,李找到4名 “好姐妹”,说要凑6000万元去启动“山水叠院”所在地块的建设,不然先期投入的1亿元资金会打水漂。
出借人再一次信了。很快,李编了一个新谎言来填补。“这笔钱后来也没有回来,她说寇总要在丹麦开发油田,投入几十亿元,由她做主,把原有的1亿元,加上借给她的6000万元打包成2亿元投资”。
李做出的投资回报承诺相当高:预期有5%的高利润,保证8年能够赚20亿元。
后来,李还传递出一个信息,“林晓东”在丹麦也有油田,也是几十亿元的投资,进一步让大家相信这个项目。
3.闹离婚骗来几亿元
到了2010年,李的问题逐渐显露。至今很多被骗者还记得,当年她和丈夫演了一场“双簧”。
一位和李交往多年的女士记得,2010年的圣诞节,李宝华找她哭诉,说心情很不好,有一个房地产项目,她老公要硬去抢,结果变成了楼王,投进去的1亿多元赚不回来,变成了“强迫性投资”。
“当时他们演得太逼真了,李宝华哭得很伤心,半夜召开股东大会,要和她老公离婚,大家都在旁边劝。”她说。
一边是1亿元的前期投资,另一边是一对要离婚的夫妇,形势紧迫之下,很多人因此被卷入,其中包括来自泉州晋江几名债主的钱。
“但事后证明,他们只是预交了3000万元的土地款,并没有投入1亿元,但他们却融到了几亿元的款。”上述人士介绍。
4.骗完几亿 “扎口袋 ”走人
2010年起,李宝华不做“实业”做“金融”。
李放出消息,说在四川南充市投资一个担保有限公司,该公司本属国有企业,她准备把“牌子”拿过来,需要增资扩股。很快,一位债主扔进去1000万元。
随后,李又声称投资了一个小额贷款公司,要1亿元,叫一朋友给她筹了几千万元。“这些投资,我们连一张收据、股权书都没有收到。”债主们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