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7-30 13: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该县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在1%以下。
而该县教体局局长唐克宽则给出另一个说法,“辍学的没有,我们千方百计不让孩子辍学。”
交不起的班费
因学杂费高,初三学生马淑静辍学;家长称,老师解释“要建高标准学校,才收取各种费用”
对于是否辍学,马淑静曾犹豫许久。今年整个寒假,这名育才中学的初三学生,都在盘算这个问题,一面是居高不下的学杂费,一面是始终上不去的成绩。最后,她跟父母说,不去上学了,“因为学校花费太高。”
马淑静家,6口人,父母务农,农闲时,父亲会外出打工,一年全家收入刚超过2万元。
马淑静15岁,她能记得,在育才中学支付的每笔学杂费。原先她在位奇镇读书,去年9月,学校撤并,迁至育才中学。
第一学期开学,马淑静交了200多元班费。班级用于购买教室里使用的桌套、窗帘、扫帚、拖把、水桶等物品,还买了一些体育用品。
“篮球坏了,也要班级出钱买。”马淑静说。
由于育才中学是全寄宿制。马淑静又向班里交了100元,购买宿舍的床单、被套、水壶、脸盆。之后,她又交100元,买了两套校服。
马淑静说,以前在位奇镇读书,没交过那么多班费。“而在育才中学,5元的班费,还收了好几次。”
山丹县陈户乡一位家长也抱怨,儿子在育才中学读初三,常向家里要钱,每次要七八十元,有时候会上百元,是各种各样的考试材料费。
他告诉记者,家长会老师解释说,要建高标准学校,才会收取各种费用。
而国家从2001年起实施“两免”,到现在为止,西部所有农村学生都免收书本费和杂费。比如“窗帘费”、课本资料费、学校使用的体育用品等,都属杂费范畴。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康健说,“学校以班费形式征收杂费,属于违规。”
育才中学党委副书记兼教导主任何珊说,每个班都会收班费,但数量不多。家长提到的窗帘、桌套以及清洁工具、文体用品,都由学校配发,“如果不够的话,会由班级购置”。对于材料费,是由学生和老师商定的,“学校不会收这笔钱”。
该校的班主任冯钧说,窗帘是学校出钱买的,桌套是个别学生出钱买的,班上也没有买过乒乓球等文体用品,而材料都是学生自己去外面书店购买,学校发的材料从来不收费。
学生补助被挪用?
育才中学学生家长反映,因老师工作量大,学生补助中200元被交了“补课费”;校方否认
马淑静考虑辍学还有一个因素,伙食费难以承受。
马淑静到育才中学后,每月生活费约500元,其中300元充入饭卡,她的伙食费比在位奇镇中学高出50%。
现实中,光靠饭卡里的钱,还吃不饱。马淑静说,凉面分量少,很多男孩一吃就是两碗。每天晚自习没结束,她就会觉得饿,“有时一天要吃四五顿”。
为防止学生消费过度,学校规定每天饭卡消费不超20元。马淑静有时吃不饱就用现金,一个月的现金消费约60元。
马淑静在位奇镇读书时,能领到国家发放的生活补助,到育才中学后,补助没了。
马淑静所说的补助是指国家推行的“一补”。
从2008年起,国家对寄宿制贫困生进行补助,标准是“中学生每天5元”。一学期补助约为625元。
马淑静父亲曾向学校讨要第一学期的补助,得到答复是,“马淑静已辍学,就没补助。”
育才中学财务处负责人许多荣告诉记者,学校中有80%的学生能拿到补助。除特别困难的学生外,其他学生要去乡镇政府开贫困证明,同时接受同学们监督。
调查发现,该校学生并未领到足额的625元补助。
该校初三学生苏林说,第一学期,班里公认的贫困生领到补助300元,其他同学领到200元。班主任告诉他们,补助共500元,扣除200元,用于交周末上课的“补课费”。
今年的第二学期,他们班上所有同学领到补助400元,依然被扣除200元的补课费。
有家长向记者反映,学校老师曾解释说,目前两周放假一次,教师工作量增加,学校从这笔费用中扣除部分资金,用作教师补助。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康健说,补课费绝对不允许交,国家对学生在校时间有明确规定,学校不能在此之外给学生补课,更不能收费,这是剥夺学生休息的权利。
苏林的班主任冯钧否认,自己在课堂上说补课费一事。对学生最后拿到多少钱补助,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