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播大卫雕像打马赛克 3小时后复播去除
东方卫报7月10日报道 昨日,央视新闻频道一则名为《北京·国博百年馆庆:文艺复兴名家名作亮相》的报道引发一场“马赛克”风波。
米开朗基罗全裸雕像作品被央视打马赛克
所属分类:新闻新功能放大观看
7月9日,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的纪念日,国家博物馆同时推出意大利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昨天中午11点49分,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的新闻报道播出时,现场展出的米开朗基罗着名雕像大卫·阿波罗生殖器部位被打上马赛克。
央视此举随即引发网友争议。网友“自然茧破茧而出”认为,“既然这个新闻片段是专门做艺术品的,怎么能这么不尊重艺术品?谁在遮谁的丑?”而网友“mtmk”的看法恰恰相反,“古希腊文化和文艺复兴之后的主流审美观是以身体为美,但这不是中国的美学。我觉得在公共频道上公开播放大卫全裸雕像不妥。”
对于CCTV添加马赛克的行为,南京电视台某栏目制片人表示理解,“新闻打码基本原则之一是编导认为播出内容可能影响美观、有伤风化或对观众造成严重的负面情绪。央视的当值编导可能认为大卫裸体会对部分观众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面对网络上呈一边倒的负面声讨,央视在新闻首播3个多小时后作出改变。昨天15点54分,新闻直播间播出此新闻复播时,大卫·阿波罗身上的马赛克已经被去除。
截至发稿时,央视官方对于首次在新闻节目复播中去除马赛克未做出任何解释。
本报记者 张昊
关键词: 央视 马赛克 大卫雕像 艺术品
[提要] 昨天,《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亮相国博,众多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引来各方关注。 也就在昨天,央视播出这则新闻时将画面上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阿波罗”隐私部位做马赛克处理。世界着名雕塑霎时变得“羞羞脸”了,一时间引来网友热议,多数网友对央视此举不以为然。
http://www.dzwww.com/special/ts/jdf/201207/W020120710531177570671.jpg 昨天,《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亮相国博,众多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引来各方关注。
也就在昨天,央视播出这则新闻时将画面上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阿波罗”隐私部位做马赛克处理。世界着名雕塑霎时变得“羞羞脸”了,一时间引来网友热议,多数网友对央视此举不以为然。不少网友表示疑惑,对于文艺作品,有必要这样“少儿不宜”吗?是不是有些不尊重艺术作品?更有网友调侃,是否该给维纳斯穿上衣服再来展览?
央视就是那个小和尚
央视此举让我想到了那个着名的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见到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央视这次无疑就是那个小和尚,在他眼中,那尊着名的裸体就是老和尚背上的那个姑娘,其实看客们早就放下了。 记者何娅
宁可相信这是一个恶搞
去年的11月中旬,《武汉晚报》报道过湖北美术学院门口的全裸女性画像遭指责。当时,美术馆馆长称将此画像推介出来是为提高人们艺术审美鉴赏水平。如果说馆长的说法大体上代表了这个时代对人体艺术比较正常的态度。那么,央视在大卫身上打马赛克这一反常举动就很难解释。唯一能说得通的,恐怕还要往节目制作人员的幽默感上寻找原因:他们或许正面对着一个颇为严格而让他们有些不满的“暴露尺度标准”,最好的抗议方式莫过于在一个特殊的场景下——比如面对《大卫》雕像时——去严格遵循这个标准。按这个角度理解,《大卫》身上的马赛克是某个不甘沉默的人在用荒谬来对抗现实,用疯癫来对抗权势,中国文化传统中“佯狂”是也。
记者李晓彤
央视也不容易
央视给世界着名的艺术品打马赛克会让很多人觉得很荒唐,其实对于这样一件具有世界影响的文艺作品打马赛克只是体现了央视一贯的保守,央视也不容易,由于它的独一无二的位置,这就注定了在某些方面它会选择宁可保守一点。在播出影像方面,国家是有诸多限制的,有些限制也许早过时了,但只要限制还在,央视也得遵守。这样一个具有独特影响力的新闻机构,它也有它的难处。记者刘明
穿裤子的大卫和戴bra的维纳斯
雷人!都没搞清楚人家为什么裸体就忙着遮羞,这个笑话闹得有点低级。
其实以人体美为艺术创作在欧洲有很长历史。因为在艺术家的眼中,人体永远是最美的,同时也是训练画师了解人体结构和造型的重要手段,从古希腊开始,就有裸体仙女的作品,加上中世纪欧洲封建神学观念以及后来文艺复兴等一系列思想的产生,艺术家把古希腊的美学观加以复兴,表现了一种人性解放的人文主义审美观。
所以,如果当年的艺术家们看到千百年后的今天,大卫穿裤子,维纳斯戴bra才能展出时,不知道会不会气得穿越回来骂咱们中国人不懂艺术!
记者刘畅
央视此举适得其反
是怎样的人就会以怎样的眼光看事物。于是关于裸露的艺术品,内心干净的人看到雕塑之美,而低级的人看什么都是少儿不宜。
对于艺术,作为普通观众,可能并不见得会理解其深邃。但是大卫·阿波罗、维纳斯这些着名的雕像,稍有常识的人还是有所了解的,不会用低俗的眼光去解读艺术品。再说了,博物馆展出这些雕像时,也没说限制未满18岁不许进呢!央视此举真的是适得其反。所以我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眼,就忍不住笑出声来,到底是谁,怎么会想出这样的遭骂点子来?
记者黄丽娟
你能猜出
我的表情吗
i亦玉峰菲:没想到我们国人含蓄到这种程度
九曜:本来很美好的艺术瑰宝,被央视这样一马赛克,反而显出色情意味了
肖民全:文明的度很难掌握啊
姜青松:放暑假了,少儿不宜
江万里:对艺术的亵渎。
jstv李俊杰:刚看重播了,由于网友反映强烈,把马赛克又去掉了
熊书标:你能猜得出此刻我脸上的表情么
李伟:故意装神秘,艺术与低俗就差在这个马赛克上了
小洁:哇塞,真真是礼仪之邦啊
应该尊重艺术品的完整性
记者为此专门采访到湖北美术馆馆长傅中望和湖北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万全文。
傅中望(湖北美术馆馆长):
中西方文化艺术在观念和表现手法上有不同之处,去往别国展览时应该考虑该民族的风俗和文化。目前来看,我国观众的眼界还是较开阔的,对国外艺术品有基本的接受和欣赏水品。而作为专业的艺术展览馆,绝对应该遵循艺术品本来的面貌。
万全文(湖北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近几年,在国内展出的国外艺术品很多,以后此类展览会越来越普遍。对艺术品的展出,还是应该遵重艺术品的表现手法。类似“大卫阿波罗”表现人体的手法是很正常的,不至于“少儿不宜”,“遮起来”的方式反而会损害艺术品的完整性。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见习记者钟磬如采写
http://img001.photo.21cn.com/photos/album/20120710/o/A95AF189A670D68FAC83638058EB535E.jpg
http://img001.photo.21cn.com/photos/album/20120710/o/0EC0C94AC0503D00A3046EA00422EBA1.jpg 最近,国家博物馆庆祝建馆百年,展出文艺复兴“三杰”的名作,其中包括米开朗基罗的着名雕像大卫·阿波罗。某着名电视台在播出此新闻时,大卫雕像画面下半身被打上了马赛克。网友对此议论不一。
调查:要不要打马赛克
昨晚,有媒体在新浪微博发起调查“你认为有没有必要给大卫雕像打马赛克”,截至晚上10时,共有123位网友投票:
赞成
女生怕伤风化!
梦想的火焰:当然应该打马赛克,若给孩子看到了多不好,我们看到没事,让孩子看到就不好了,一切为了孩子!这做法很好!
晓伍晋磊:低调低调,不能有伤风化。
xfsfjx:中国的女生有一点经不住诱惑啊,哪怕是一块健美的石头。
质疑
越遮越惹遐想?
网易山东网友:初衷是好的,但这样是不是有点过了,一件世界闻名的作品也至于这样吗?
越斗:其实吧,大家一开始没想那么多,你一打个马赛克,大家就想多了……
狐小励:我们中学美术课本上的大卫啊维纳斯啊都木有马赛克啊。
网易长沙网友:没必要这样“少儿不宜”吧,是不是有些不尊重艺术作品?
联想
维纳斯戴文胸?
常妙陈:那去看现场的人怎么办?难道竖片毛玻璃挡着?展览时间长,干脆给大卫穿条裤衩吧。
卤蛋君:维纳斯雕像岂不是要戴胸罩?
小鱼儿的宝贝:完了,如果报道罗浮宫,估计到处是马赛克了。
白_小艾:大卫跟仓井老师一样待遇啊。
联想
遮不遮都挨骂?
叫我陈二鹏:干露露表示毫无压力。
石上柏:大卫要打马赛克,车模却可以接近全裸。什么思维啊?
非离谱:一边是跑偏了的某些性文化展,一边是被打马赛克的艺术展……
ricenice:电视台也难啊,不打码一样被骂。
思考
有人在装清纯?
王46:难道内心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黄易:“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是鲁迅谈“红楼”的表述。
聊城网友:就怕有些人表面正经保守,背地里却无耻下流。
建议
可加“观赏指引”
东楠风:说个国外类似的事:前几天新加坡美术馆对其馆内作品进行分级,在某些有裸露的艺术作品旁边贴有告示,敬告游人部分作品含有不适合儿童观看的画面,希望家长引导孩子选择性观赏。
wolf_in:既然不想让人看到,为什么不直接不去拍它,或者只拍上半身?还去弄个马赛克,哎!
点评
低俗不低俗
只看露不露?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对低俗抱有天然的警惕,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具体到大卫雕像这件事上,艺术与低俗的界线在哪里,的确值得思考。
或许,对于部分人而言,低俗与高雅的判断标准仅仅在于那几个点,露了点就是低俗,不露点就是高雅。即便是举世公认的露点艺术品,如果不被打上马赛克,也有污染视觉之嫌。从某个角度说,打不打马赛克不是为了挡住什么,而是为了证明什么。这也正是给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打马赛克的原因所在。
关于低俗,我们曾听过各种各样的“定性”。比如说,受不少读者喜欢、销量一直唱红的《知音》被人称为低俗,而一些不是植根于事实的假大空“艺术”却被奉为高雅……对于给大卫雕像打上马赛克之举,并非仅仅是一个让人“笑岔气”的谈资,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如果我们搞不清什么是艺术,什么是低俗,又谈何观念的进步和文化艺术的繁荣?又拿什么来和世界接轨?
当然,如果打马赛克只是为避免“少儿不宜”,那么其出发点之良善是值得肯定的,但似乎也应尊重艺术规律,多动脑筋,想想有无更理想的两全之法,而不是简单“一遮了之”。
大卫雕像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大卫远雕像
《大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塑家(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用整块大理石雕成。
目录
名称
时间
规格
材质
现藏
简介:
编辑本段
名称
大卫雕像 作者:米开朗基罗
编辑本段
时间
公元1501-1504年
编辑本段
规格
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
编辑本段
材质
大理石
编辑本段
现藏
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编辑本段
简介:
大卫是圣经故事中的经典人物,从小容貌俊美,机智勇敢,当非列士部族侵犯他的家乡。以色列城池受到严重威胁时,牧童出身的大卫挺身而出,用放牧时打死过狮子和熊的投石机把非列士的头领歌利亚杀死。大卫以他的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拥戴,成了以色列最年轻的军事统帅。前人在塑造大卫时,常采用他取胜时的情景,米开朗基罗独具匠心,塑造了一个怒目而视,准备战斗的全裸青年。大卫左手扶着肩上的投石机,右手下垂握着圆石块,扭头向左前方搜索敌人,表现了大卫即将战斗的紧张情绪和坚强意志。雕塑家在人物结构上进行了深思熟虑的艺术夸张处理:把头部的比例加大,下肢放长,手和脚的关节都较大,以加强英雄的形象效果。但各部分的解剖结构仍然是精确得无懈可击。
《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