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九号航天员名单预计今日公布
http://pic.sdnews.com.cn/2012/NewsImg/2012/6/15/2958_1942631247.jpg
景海鹏 预计今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将正式公布“神九”航天员名单,此次航天员名单中,除了将诞生备受瞩目的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外,我国首个“再飞”航天员也将随之产生。综合各方消息,执行此次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梯队由6人组成,作为首选飞行乘组梯队和预备梯队,景海鹏、聂海胜各领衔一组,景、聂两人此前已经执行飞天任务,因而此次无论哪组入选,都将诞生中国航天两度飞天“第一人”。扬子晚报特派记者 李冲 谷岳飞
为何要选“再飞”航天员?因手动对接任务重
此次发射任务,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备受国内外高度关注,但六名航天员名单中,景海鹏和聂海胜的出现亦引起了一部分细心专家的注意。两人此前分别执行过神七、神六的航天员任务,此番他们两人“再飞”引人注目。何以出现航天员的“二进宫”情况?中国载人航天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的技术专家周林说,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与本次神九发射中手动交会对接的任务有关。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首次执行手动交会对接任务。”周林说,此次神九发射,已经执行过任务的航天员是交会对接任务的主力,交会对接是本次发射的亮点,也是需要重点完成的工作。此前,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在人工交会对接中,航天员要根据电视图像、位置距离速度等信息来判定两个航天器的姿态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接任务,对航天员眼手协调性、操作精细性和心理素质要求特别高。
“再飞”航天员如何选拔?要善于应付突发、紧急状况
周林对扬子晚报记者说,科研人员有一套非常复杂的选拔程序作为支撑。通过这套程序,从多位曾执行过飞天任务的航天员中,选拔出景海鹏和聂海胜二人。“简单而言,就是有很多教官对其进行考试,从体能、身体素质、飞船操作等方面进行严格测试;另外,再飞宇航员对于紧急情况的回答也是考察的重中之重。”周林介绍。
此前为何没让我国的航天员“再飞”呢?周林说,除了此次神九与天宫一号主要手动交会对接任务复杂外,没有过早地让宇航员进行再飞,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分批进行培养,多培养新人,为以后空间站的发展做准备。
“再飞”航天员有何意义?国外五六十岁还担任航天员
在专家眼中,中国出现“再飞”航天员的意义同样重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的闻新教授介绍,“宇航员在升空过程中会遇到2g到3g的加速度,宇航员要克服火箭上升阶段的超重状态。”闻新教授表示,这种超重状态比猛然乘电梯上行要严重很多倍,由于要克服地心引力,会有五脏六腑下沉的难受感,普通人无法承受,但是经过训练的宇航员可以做到。再次飞行的宇航员更能轻松适应。
中国载人航天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的技术专家周林说,国外有五六十岁还依然当宇航员的飞行者。北航教授朱仁璋说,中国航天员从1998年成立,如果一个宇航员当时32岁,那也是很了不得,因为32岁能飞1000多小时的空军飞行员很少。朱教授说,40岁对于航天员来说体能没有下降,而且是最佳年纪。
航天暗战
美:谋求领导权
如今,越来越多的航天员有机会从太空眺望地球。无论从哪个方面衡量,美国都是当之无愧的航天第一大国。近年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每年预算在170亿到180亿美元,超过其他国家航天投入的总和。2012年,备受关注的“好奇”号火星车8月将登陆火星。此外,美国宇航员正在接受训练,为登陆小行星做准备。
俄:启动太空之门
今年3月,俄联邦航天署提出将“确保世界三大航天大国之一的地位”作为战略目标,提出了登月、建立火星研究站等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计划,并制订了整合火箭航天工业的分步方案。4月,普京称将斥资10亿美元建造新航天发射基地,这一计划被外界称为新“太空之门”计划。
印:加速火星探测
今年,印度航空航天经费大幅增长,达到创纪录的9亿美元。其中,火星探测计划预算为2500万美元。印度计划于2013年11月向火星发射环绕飞行器。 静立酒泉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已整装待发。昨天,发射场各系统进入最后准备阶段,但同时也迎来了大风、扬沙天,据预报,这样的天气很快就会停歇,不会影响此次发射。发射站站长郭忠来透露,发射前130分钟,3名航天员将进舱。
■布告栏
神九会天宫实现四首次
1.航天员首次实施手控交会对接
2.航天员首次进入天宫一号驻留
3.首次有女航天员飞行
4.首次进行10多天的载人飞行
冷空气过境不影响发射
这些天风和日丽的酒泉,昨天迎来一股冷空气,刮起了大风,还伴有沙尘。神九船箭组合体,紧紧包裹在湖蓝色发射塔架中,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依旧平稳有序进行着。
此次变天,早在发射场气象人员预料之中。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副总指挥张道昶介绍,因受到一股中等强度的冷空气影响,发射场大风、降温,同时伴有沙尘,这个过程过去后,预计明天气象条件就会转好,之后几天均比较平稳,预计发射当天天气非常适宜。
据了解,距地面8至12千米的高层风,是影响发射的最重要天气因素,若风速过大,火箭将遭受较大的横向剪切力,影响安全。此外,火箭成千上万个元器件都有适宜工作的温度范围,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失效。而雷电更是令发射“谈虎色变”,可能损坏火箭和飞船上的电子仪器,引发灾难性事故。
针对夏季高温,发射场还重点对推迟发射情况下,推进剂的保障要求制定处理方案,提高适应能力。“气象对航天发射的影响很大,从飞船进场以后,发射场的气象人员就一直跟踪天气变化的情况,在关键节点进行了综合预报”,张道昶介绍。此时,近30名预报员正对发射窗口做严密的气象监测。
航天员进舱时间减半小时
神舟飞船上一次迎来航天员,还是在2008年9月25日。那天,当发射倒计时2小时45分时,航天员翟志刚等3人进入神七返回舱。
据酒泉发射站站长郭忠来介绍,此次航天员将在发射前130分钟进入神舟九号返回舱,相比上次进舱时间缩短了半个多小时。
航天员进舱是发射程序中一项重要工作,进舱时间非常讲究,过早不行,过晚也不行。据专家介绍,航天员进舱一般在各系统状态稳定、主要功能检查完成后进行,要尽可能接近火箭点火时间,以降低航天员风险。
进舱时间早了,航天员等待时间过久,心理上产生紧张情绪,排便、排尿、饮水需求也将随时间增加而增加;但也不能过晚进舱,影响发射塔飞船舱段工作平台的撤收,且进舱后,航天员要完成各种准备工作,时间仓促容易忙中出错,因此一般选择2至3小时之间。
此前几次发射,航天员进舱后,首先要入座,进行舱内状态确认,而后连接通信和数据传输插头,连接航天服的通风、供氧软管等,检查航天服气密性,还要给座舱配气、检查天地通话、飞船仪表板显示等,最后调节束缚带的松紧度,关闭面窗,等待发射。
崔吉俊透露,为适应载人交会对接任务需求,新增了与航天员有关的手控对接、自主应急返回模式下的模拟飞行等测试项目,任务流程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53天增至59天。
运载火箭加注将三次降温
神九发射临近,昨天,发射场系统主要测试工作已经结束,转入火箭加注准备,这是发射前的关键一步。
夏季高温,给发射增加了难度,尤其影响火箭推进剂。火箭推进剂工作的最佳温度在15摄氏度左右,因此加注前将进行三次降温,以确保合适的温度。加注一般在发射前24小时内择机进行,届时载人飞船、航天员等系统均处于待命状态。
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崔吉俊昨天介绍,为确保任务实施,发射场已改进火箭推进剂升降温设备,神九发射前,将降温至约5摄氏度,以保障发射时推进剂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
“夏季发射不是坏的选择,对于酒泉其实也是很好的选择”,崔吉俊解释,零下20摄氏度至零上40摄氏度都满足发射要求,尽管这是我国首次在夏季实施载人发射,但发射场条件能满足要求。
他解释说,发射场春季风大,有“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的说法,冬季又低温,极端天气可达零下30摄氏度,相比之下秋天条件最适宜,而因较少有雷暴天气,夏天也比较好选择发射时机。
据介绍,与发射“神八”相比,此次新增与航天员有关的模拟飞行等测试项目,以适应载人交会对接需求,并启动与航天员生活保障、火箭推进剂加注等重点工作密切相关的项目。
□揭秘·航天员“宫中”生活
天宫已在太空遨游了250余天,即将首次迎接航天员入住。测控人员已提前在天宫内建立起载人环境,确保温度、气压等各种条件满足要求。
女航天员睡袋专用
走进天宫一号模拟舱可看到,它有着天蓝色的顶舱,黄色的舱底,让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分清“天和地”。
一张军绿色布帘,隔开两个独立的睡眠区,形成相对私密的空间。“这个睡眠区比原来好多了,有独立的灯,航天员能坐在那儿,躺在那儿,看看书,听听音乐,都可以”,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天宫一号副总设计师白明生介绍。
为迎接首位女航天员,天宫有许多专为女性设计的细节。“最大的一个保证就是日常生活的支持。”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九号总指挥何宇介绍,女航天员在天宫生活时,用自己专门的卧具和睡袋。
飞船返回带走垃圾
航天员入住天宫,自然会产生生活垃圾,还有排泄物,将要如何处理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载人航天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王翔介绍,航天员的代谢产物将随飞船返回带走,不留在“天宫”。
王翔介绍,目前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的所有资源,吃的、喝的和用的东西都靠地面一次带足,包括空气和有害气体净化装置,进行过滤和消毒。
航天员工作、生活期间所产生的垃圾,主要靠放好、过滤、消毒等手段,代谢产物有容器专门装,飞船返回时要带走垃圾。
未来有人长期驻留空间站时,有一部分环境条件靠再生式循环系统提供,天宫一号已开始进行部分在轨试验,但目前离“天上就地取材做饭”的距离还有点远,会逐渐过渡。
微波炉可加热饭菜
民以食为天,专为航天员准备的太空食品,不但品种多,口味也为来自不同地域的航天员做了准备,且飞船还专门配备微波炉,航天员能吃到热乎饭。
“这个食物跟地面吃到的东西,从营养配比来说没区别,但大部分成块,最好是一口一个”,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天宫一号主管设计师俞进介绍,这方便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撕开包装直接进食。
在中继卫星发射后,整个通讯网络的覆盖范围由原来的30%增加到现在的70%以上,使得天地之间传输更大速率的实时的图像和电子邮件等成为现实。
通过“电子邮件地面发送模拟器”等特殊软件,在接收者一栏输入“天宫一号”,便可在地面向太空发送e-mail,让航天员感受到真正的“家书抵万金”。
本报采写本报记者商西综合新华社央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