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揭露伪高科技骗局:利用公众错觉请专家造势
他们的路数惊人相似:利用公众的科技错觉,搬出专家媒体造势,与金钱骗局捆绑
伪高科技骗局“忽悠”你没商量
高歌到现在还是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会被卷入一场“骗局”之中。
这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工程热物理及流体力学专家,绝大多数时间都呆在实验室里。一次意外的“随友造访”,竟让他和一个完全不知底细的公司联系在一起,并成了这家公司对外宣传的“托儿”。
这家公司声称自主研发出的空气动力汽车,开创了人类能源历史,它还要通过向民众私下集资的方式来累积经费。
在这场“发明”中,高歌是这样“出场”的:在这家公司研发中心进门登记处的墙壁上,挂着三块醒目的宣传板,上面影印文章的标题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动力学院高歌教授谈真空能发动机”。但是,作为文章观点的论述人,高歌对此全然不知情。
类似的重大“发明”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细心的网友梳理此前曾出现过的名噪一时的水变油、蚂蚁壮阳、气功治病等“发明”,他们最终都无一例外地被证明是骗局。
眼见不一定为实,“知道一点”的民众最容易上当
上世纪80年代的“水变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84年年初,文化程度只有小学4年级的王洪成推出了所谓“水变油”的发明,他本人也由哈尔滨市一名普通的公共汽车司机摇身一变成为“伟大的发明家”。
水真的能变成油燃烧吗?这看似不可能的事却在王洪成的表演中实现了。在进行膨化柴油燃烧的表演中,王洪成授意操作人员开大柴油管道阀门,关小甚至关闭水管道阀门,任意加大柴油比例,而实验人员对参观人员宣布的油水比例为7:3,混合成为“膨化柴油”。点燃时只抽浮在上面的油,如此,表面看燃烧的是“膨化柴油”,实际上燃烧的却是柴油。
一位长期工作在王洪成身边的人写信检举王洪成时提到,王洪成每天要接待上百人,为他们表演“水变油”,其中还不乏政府官员。遗憾的是,直至公安部门介入调查时,仍有不少曾到现场的参观者对这一“发明”深信不疑。他们不相信,自己亲眼所见也能有假。
这也印证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大光的观点——高科技骗局惯用招数之一便是利用公众自己的“科技错觉”。他说,真正的高科技原理通常很简单,解释起来也较容易;相应的,伪高科技在向民众解释的时候通常会营造出一种“跟你说,你也听不懂”的气氛,并故意将民众带到科技产品现场,“让你看到‘实物’,但就是不跟你说清楚,也说不清楚。”
1995年8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等人在上书党中央、国务院揭露该骗局时称:粗略统计,王洪成在诈骗活动中已获利数千万元,国家和有关企业损失已近4亿元。而所谓“水变油”高科技也并不高明,“新一代”柴油膨化剂不过是将制造肥皂用的原料——皂基打碎了重新包装而成。
“一听是自己曾经听过的事物,就多少知道一点,这个时候最容易上当。”李大光告诉记者,从“水变油”等骗局中上当的人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受骗者年龄在55岁以上,基本上都是老年人,这些人通常是“知道一点”的人,却往往限于经验,在认知片面的情况下,容易受到误导。
在一次医学科技的行骗解释中,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黄光民表示,消费者一般看到厂家提供专利号、国家知识产权证书,就会认为产品有一定的保障。这是一种很常见也是很低级的误解,黄光民说,普通公众由于接触专利较少,知道专利,但不了解专利,便常误以为有了专利,就是有了受到保护的产品,殊不知,没有实际产品的专利数不胜数。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则是公众容易被高科技骗局利用的另一个弱点。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保健领域,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郑念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保健品行业常常言过其实,但很多老百姓还是愿意花钱去买‘健康’,为的就是一个心理安慰。”
他以近几年流行的“钛项圈”为例说,“钛项圈”号称能治疗颈椎病,“其实根本没那回事。”作为钛项圈的知名品牌之一,“法藤”对外宣称,“钛具有特殊的电流特性,对人体会产生有益的生理作用,戴上能缓解颈椎疼痛。”但到了2008年,钛项圈治颈椎病便登上媒体评出的该年度“中国十大科技骗局”。榜单上这样描述:在医学上,治疗或缓解颈椎病的方法就是牵引,如果病情严重就要进行手术。而“钛金属治疗”在医学文献中并没有记载佐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