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茅于轼拍卖下午茶 6杯拍出25万
7月16日,茅于轼(微博) 夫妇与竞拍成功者在成都锦里品茶论道。
昨日下午,6位竞拍成功者在成都锦里某茶馆,与茅于轼品茶论道
竞拍者:
曾有近50人参与竞拍,从千元到十几万元不等,最终6位获拍,来自国内5个省市,年龄从80后到40后不等
竞拍规则:
前6位出价最高的将成为特邀嘉宾,所有中选嘉宾将按出价最低者的报价(即按出价第6高的价格)付款
成交价格:
25.9万元(按规则,每人只需支付2万元,但竞价排名第一的竞拍者仍坚持支付159000元)
和巴菲特吃一顿午餐,2012年的竞拍价格再一次打破记录,高达345万美元。
而和茅于轼夫妇喝顿下午茶,要花多少钱?
这个问题,昨日下午首次有了确切的答案,6位从国内各地赶赴成都的竞拍者,以25.9万元的价格,成功获拍,与茅于轼夫妇面对面“品茶论道”。
按之前天则经济研究所(后简称“天则所”)定下的竞拍规则,“前6位出价最高的将成为特邀嘉宾,所有中选嘉宾将按出价最低者的报价(即按出价第6高的价格)付款”。
而此次6位中选嘉宾,出价最低2万元,也就是说,这顿下午茶6个人的价格本应只有12万,然而出价排名第一的竞拍者段绍译(微博),仍坚持支付15.9万元,使这顿下午茶的“价格”最终定格在25.9万元。
这也是国内首次竞拍与经济学家喝茶的机会,而茅老也在迈入84岁高龄时,成为国内首个拍卖喝茶机会的经济学家。
Why
智库经费紧张为何拍卖?25万元支持学术研究
昨日下午3点30分许,茅于轼夫妇走进成都锦里某茶馆二楼,参加“品茶论道”活动。
刚坐定,茅于轼第一个发话了。“首先我要感谢6位竞拍胜出者。我们要透明公开,先给你们念一下结果,第一位段绍译,15.9万元,第二位李慧勇,3万元,第三位李颖(化名),2.9999万元,第四位邝生义,2.4万元,第五位柴志明,2.1万元,第六位杨勇(化名),2万元。”
他接着说,按规定,最低竞拍价为2万元,所以大家统统出2万元。“你们买的都是一样的东西,不可能出不同的价格,实际上,商品定价都是这么定的。虽然有人愿意高价格,但最后还是只付2万元,这在经济学里面叫做消费者剩余,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
茅于轼的开场白便用上经济学原理,让现场的6位竞拍者会意一笑,气氛瞬间放松了不少。
解释此次竞拍的原因,茅于轼说,天则所是民间智库,一直在维持第三方声音,促进中国社会进步,但经费较紧张,不少企业家一直在支持天则所的运营。此次下午茶拍卖所得的善款,也都将全部用于资助天则所的学术研究。
“茅老敢说真话,以做有良心的经济学家着称,他的追随者遍及世界各地,我们设计此次天则第二届‘乐享游学’活动之与茅于轼夫妇品茶论道活动,也考虑到茅老已步入84岁高龄,他本人有将自己的思想及学问传承下去的迫切愿望。”天则所工作人员杨华说。
Who
80后、40后谁来竞拍?都是茅老的忠实粉丝
茅老的开场白后,主持人简单地对各位竞拍者做了简要介绍。
华西都市报记者发现,6位竞拍者来自湖南、上海、江西、内蒙古、河南5地。有理财专家、网络工程师,也有从事医药销售等行业的人。
“我从1992年开始看茅老师的书,我是农村长大的,小时候饭都吃不饱,智商也不高,但茅老师的书,让我改变了命运,让像我一样的普通老百姓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理财专家段绍译第一个发言,他表示,虽然此次下午茶最后只需要缴纳2万元,但他仍坚持按照竞拍时的价格15.9万元来支付,“这是支持茅老师伟大的事业”。
来自上海的李颖女士,出了三次价格,才最终确保和茅老对话。“我很在乎啊,第一次我出了8000元,很多人把我挤下去了,我不得不再次出价。我很多同学都很想来,但没有机会,所以我要替我同学问一些问题。”离茅老不到半米远的李颖十分激动。
记者发现,6位竞拍者,年纪最大的68岁,年纪最小的还是80后。每一个人,言语中都透露出对茅老的崇敬。
而在6位竞拍者胜出之前,记者查询到,曾有近50人参与竞拍,从千元到十几万元不等。而且,为了获得下午茶机会,前6名的争夺相当激烈,天则所每天公布的竞拍名单,都不一样。
What
分享激辩聊些什么?贸易教育地产等话题
进入提问环节,关于国际贸易、国内教育、中小企业利润空间、民间借贷、人生价值、通货膨胀、房地产调控等话题,从最开始谨慎的一问一答,到最后的激辩、分享,气氛也越来越轻松和畅快。
“我觉得,如果一些企业利润不到5%,那就赶紧转行另找出路了。”
“民间借贷风险大小,与借款的中小企业规模没有关系,主要还是与社会道德、司法以及宏观经济密切相关。”
发达国家民间借贷不活跃,主要是因为金融业可以满足各式各样的需要。
……
茅老的精彩观点,让竞拍者也听得入神。
“面对面的交流,感觉非常不一样,我觉得花这个钱值得,如果每年都能搞一次就好了。”80后柴志明说。
而在段绍译看来,花近16万元获得的机会,喝茶之外的意义更重要。“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请教茅老,其实我们主要是希望支持天则所。”
对话
茅于轼:现在网上骂我的话已很客气了
华西都市报:最近您在全国各地做演讲,您都已经80多岁高龄了,是什么原因让您这样不知疲倦?
茅于轼:一年时间里面,我起码有一半时间是在外面飞来飞去的。其实,各种邀请我的活动,我是能推辞就推辞,但是有一些推不掉,因为我是主角,不去活动就办不成,而且也不太忍心推辞。
另外,到处讲演也是乐趣所在,是宣传我观点的机会,我很愿意跟别人分享想法,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吧。
华西都市报:其实一直以来,也有不少人在网上骂您,您心里会难受吗?
茅于轼:现在网上骂我的话已经很客气了。其实我这个人,表扬我当然会高兴,骂我当然会不高兴,不过呢,也许跟我的年龄有关,经历的事情多了,这些我都看得淡。
华西都市报:您一辈子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茅于轼:学术上的成就吧。还有这么一个好太太,(望着夫人赵燕玲),贤惠得不得了,她希望我温和一点,会讲话一点,其实是害怕我出事。
赵燕玲(茅于轼夫人):他(茅老)耳朵不好,年纪大了容易出危险,我陪在身边安全一点,还可以互相照顾。我的眼睛不好,老是看不清楚东西。我是他的耳朵,他是我的眼睛。(华西都市报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是纽约大学教授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地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应用。产业的社会福利等于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之和,或者等于总消费效用与生产成本之差。
编辑摘要
目录
1 简介
2 定义阐述
3 基本内涵
4 计算方法
5 详细解读
消费者剩余 - 简介
垄断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马歇尔从边际效用价值论演绎出所谓“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范里安提出了关于消费者剩余的几种计算方法。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地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应用。产业的社会福利等于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之和,或者等于总消费效用与生产成本之差。1977年a.k.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将内在规模经济引进一般均衡模型,推出了市场考虑最适度边际利润而社会考虑消费者剩余的结论。一般认为,消费者剩余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支出。
消费者剩余 - 定义阐述
需求变化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是纽约大学教授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简单地说,就是买者卖者都希望从市场活动中获得收益:一个叫“消费者剩余”;一个叫“生产者剩余”。两者相加,叫“市场总剩余”。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消费者剩余=买者支付的量+卖者的量生产者剩余=卖者的成本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任何人付出货币,无外乎希望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满足需要,花钱买个称心如意;二是买个合算,不光使用遂心,而且可以发挥更大效能。比如手机,就花3500元买个三星,不仅通话方便,而且可以录音、拍照、摄像、发彩信,给用户带来许多好处。而对生产者来说,每卖出一个手机就赚了一笔,资金快速回笼,便于再投入下一轮的开发。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心理:“买就赚”,“赚就卖”。有消费者剩余的机会就抓住。市场的总剩余就是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所得到的收益。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消费者与生产者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对“孪生兄弟”具有心灵感应:一个感冒,另一个就会打喷嚏;一个开心,另一个梦中都会发笑。了使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参照《经济学演义》一书作者张世贤的比喻,来作一个更生动的说明——消费者剩余是买者为购买一种商品愿意支付货币量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的节余部分。
就举买电脑的例子吧。虽然都知道威力公司的笔记本质量和性能不错,但是,愿意支付的价格是有差异的,甲愿意出9000元的价格买天想电脑;乙觉得商家不会骗他,愿意出8700元;丙愿意出8300元;丁只愿意出8000元成交。假如现在威力公司就只有l台笔记本电脑可卖,由4位买者竞价,最后的胜出者肯定是甲,当他以8750元买到这台电脑的时候,他的额外收益是多少呢’比起其他笔记本厂家愿意出的9000元来,他还得到了250元的“消费者剩余”。假如现在有4台联想电脑出售,为了使事情简单化.就统一以8000元的相同价格卖出,结果会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发现,除了甲、丁没有得到消费者剩余之外,其他几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得了消费者剩余。其中最多的当然是甲方,他获得了1000元的消费者剩余,乙方获得了700元的消费者剩余,就连丙也获得了300元的消费者剩余。这样算来,4台联想笔记本电脑的消费者剩余之和是2000元。实际上丁方虽然没有获得消费者剩余,也并没有觉得自己吃亏,因为他没有以高于自己愿意的价格去支付购买。生产者剩余也是同样的道理。生产者出售一种商品得到的收入,减去成本就是生产者剩余,说白了就是企业赚的利润。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各家计算各家的成本,谁的成本低,谁就能够获得较多的生产者剩余。假如现在有3家电脑供应商,IBM的成本是7800元,联想的成本是7500元,天想的成本是7000元,如果都按照8000元的价格出卖,那么他们出售1台电脑将分别获得200元、500元和1000元的生产者剩余。同时,如果这些企业采取新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成本进一步下降,那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生产者剩余。不过,话叉说回来,这消费者剩余也好,生产者剩余也罢,其实都是消费经济学的概念,它所表示的实际上是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所得到的收益。消费者剩余是买者在购买过程中从市场上得到的收益;生产者剩余是卖方在出售过程中得到的收益。
前者可以定义为: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一买者的实际支付
后者可以定义为: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收入一卖者的实际成本当我们把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剩余加在一起时,可以得出:总剩余=买者的评价一买者的实际支付+卖者得到的收入一卖者的实际成本;由于买者实际支付的等于卖者实际得到的,二者互相抵消,就可以简写为:总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实际成本。
消费者剩余 - 基本内涵
供给变化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消费者剩余源于递减的边际效用。更确切地说,它表现为一种物品的总效用与其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人们之所以能够享受“消费者剩余”,并从他们各自的购买行为中获得福利感,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对所购买的某一物品的每一单位,即从第一单位到最后一单位,支付了相同的价格,而且所支付的又都是最后一单位的价格。然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告诉我们:对同一物品因占有的次序的不同给人们带来的满足感就不同,因而人们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就不同。随着人们对同一物品占有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即每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效用是递减的.但总效用是增加的,当总效用达到极大值时,边际效用趋于零;当超过极大值继续消费时边际效用为负,从而总效用开始下降。由于商品的价格是由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效用决定的,而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效用低于它之前的每一单位商品的效用(事实上每一个处于n+1位置上的商品的效用,都低于位于它前面的商品的效用,或者说前面的每一单位的商品的效用,都高于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效用),因而人们在他们的购买行为中,就可以从前面的每一单位中享受到效用剩余。
如果以货币为效用衡量尺度来说明一个人对水的消费,比如说水的价格是每加仑1美元(在供给等于需求的前提下,最后一单位水,第8加仑水的效用决定水的价格)就可以得到水的需求曲线。因为第一加仑的水非常有用,能够消除极度的饥渴,消费者愿意为它支付9美元(即消费者价格是9美元)。但是这一加仑水的真实代价只不过是水的市场价格1美元,于是,消费者就从中得到了相当于8美元(9美元-1美元)的“消费者剩余”。假如第2加仑的水对消费者来说值8美元,但水的成本依然为1美元,于是消费者又从第2加仑的水的购买中获得了相当于7美元(8美元-1美元)的“消费者剩余”。如此推论下去,直到第9加仑的水,它对消费者来说只值50美分,从而消费者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消费者剩余”为负,从理论上来说,消费者是不会购买这一加仑的水的,而在第8加仑水上,消费者达到了均衡(消费者购买了全部“消费者剩余”)。
价格波动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从消费者对水的购买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消费者为购买8加仑的水只支付了8美元,但消费者从8加仑水的购买中却得到了价值44美元(9美元+8美元+7美元+6美元+5美元+4美元+3美元+2美元)的总效用。这样,消费者也就得到了超过其支付额36美元的“消费者剩余”。由于在购买行为中,消费者总是按照最后一单位的价格支付全部单位的价格,因此他们得到了成本之上的效用剩余。然而,“消费者剩余”作为一种额外的效用,仅只是一种心理感觉。如上分析,这并非消费者真的得到了36美元的现钞,而是得到了价值36美元的福利感或满足感。然而正是这种满足感或福利感,对消费者来说,如同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一样”,左右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而影响着市场上的需求。
事实上,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在现实的买卖行为中都存在两种价格。一种是由收入和偏好决定的消费者价格,另一种则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前者遵循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后者则遵循着供求规律;前者之和体现了消费者获得的效用之和的总量(对同一物品的购买),后者则体现了消费为获得一定的效用总量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总量。消费者价格与市场价格之差,就是体现消费者满足感或福利感的“消费者剩余”。因此,当消费者以低于消费者价格购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时,心里会很舒服,有一种划算的感觉,甚至有一种占了便宜的窃喜。当这种便宜感很大、很强烈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完全可能再继续下去,直至购买到这种“便宜感”减弱、消失为止。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对价格变得便宜的商品自然多买的原因所在。反之,当一个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结果使其大呼上当或感到吃亏时,那一定是失去了“消费者剩余”,从而失去了一种满足感或福利感,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切切实实地失去了可以计算的有形的货币收人。当我们明白了消费者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后,我们就可以解释虚假广告和不法商家雇佣“托”来害人的“原理”——通过夸大商品的效用或人为制造紧缺感,提高消费者价格,从而增加购买者的“消费剩余感”,诱发人们的购买行为。
消费者剩余 - 计算方法
消费者剩余计算方法
消费者总剩余可以用需求曲线下方,价格线上方和价格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表示。如图以OQ代表商品数量,OP代表商品价格,PQ代表需求曲线,则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时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为图中的灰色面积。
由右图可见:
第一,如果价格上升,则消费者剩余下降,反之,如果价格下降,则消费者剩余上升;
第二,如果需求曲线是平的,则消费者剩余为0。
比如一场电影的票价为20元,可消费者对它的价值是50元,那么消费者剩余则是30元。如果想尊重买者的偏好,那么消费者剩余不失为经济福利的一种好的衡量标准。消费者剩余概念的提出目的是告诉人们每一个消费者:我们的付出总是少于人们的所获。我们总是在交易当中获取额外的利益,人们社会的总福利总是在交易当中不断增长。
消费者剩余的计算公式: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的实际支付
消费者剩余 - 详细解读
市场的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是买者为购买一种商品愿意支付货币量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的节余部分。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产生差额的原因在于:除最后一单位外,该商品用货币表示的边际效用(以美元表示)都大于其价格。在一定条件下(利用需求曲线图),消费者剩余的货币价值可以用需求曲线以下、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衡量。
就举买电脑的例子吧。虽然都知道蜀汉公司的电脑质量和性能不错,但是,愿意支付的价格是有差异的。孙权富甲一方,愿意出9 000元的价格买天想电脑;张辽觉得关羽不会骗他,愿意出8 700元;周瑜愿意出8 300元;曹操只愿意出8 000元成交。假如现在蜀汉公司就只有1台电脑可卖,由4位买者竞价,最后的胜出者肯定是孙权,当他以8 750元买到这台电脑的时候,他的额外收益是多少呢?比起他愿意出的9 000元来,他还得到了250元的“消费者剩余” 。假如现在有4台天想电脑出售,为了使事情简单化,就统一以8 000元的相同价格卖出,结果会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曹操没有得到消费者剩余之外,其他几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得了消费者剩余。
其中最多的当然是孙权,他获得了1 000元的消费者剩余,张辽获得了700元的消费者剩余,就连周瑜也获得了300元的消费者剩余。这样算来,4台天想电脑的消费者剩余之和是2 000元。实际上曹操虽然没有获得消费者剩余,也并没有觉得自己吃亏,因为他没有以高于自己愿意支付的价格去买。消费者剩余和传统的效用函数“消费者剩余”是由马歇尔首先提出的。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是这样来表示消费者剩余的:如图1,以OQ代表商品数量,OP代表商品价格,DD代表需求曲线,则消费者购买OQ`的商品时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DP`E的面积。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剩余根源于递减的边际效用,由于消费品先前各单位都要比最后的一单位具有更高的价值,消费者从先前的每一单位中享受到了效用剩余。因此,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费者从某一物品的购买中所得到的超过他们所为之支付的那部分额外效用。可见,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消费者可以直接从购买到的商品或服务中获得效用。效用函数可表述为:U=u(x)其中x表示商品或服务,u表示效用函数。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而消费者支付的价格等于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效用,所以消费者得到了“剩余”。
消费者剩余 - 产生原因
一是边际效用递减律。
二是消费者根据对具体产品或服务边际效用的评价而愿意支付的价格,经常高于他们实际支付的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
消费者剩余 - 效用函数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由马歇尔首先提出的。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是这样来表示消费者剩余的:如图1,以OQ代表商品数量,OP代表商品价格,DD代表需求曲线,则消费者购买OQ`的商品时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DPE的面积。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剩余根源于递减的边际效用,由于消费品先前各单位都要比最后的一单位具有更高的价值,消费者从先前的每一单位中享受到了效用剩余。因此,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费者从某一物品的购买中所得到的超过他们所为之支付的那部分额外效用。
可见,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消费者可以直接从购买到的商品或服务中获得效用。效用函数可表述为:
U=u(x)
其中x表示商品或服务,u表示效用函数。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而消费者支付的价格等于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效用,所以消费者得到了“剩余”。
消费者剩余 - 消费时间的价值及衡量
消费者剩余图示
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缺陷是将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花费的时间排除在效用函数之外,认为消费者获得的效用完全来自商品本身。很多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了传统理论的这一缺陷,大量的研究文献认为,对商品的需求来自某种更为基本的目标,利用商品的特性可以实现这些目标。也就是说,对商品的需求并不完全在于商品本身,还在于商品与时间结合过程中提供的特殊服务。贝克尔认为,“将消费既解释为用货币换取市场商品与劳务,同时又解释为从这些商品与劳务中获取效用显然缺乏直观上的感召力。
对消费的这种解释没有说明效用是来自于所购买商品的获取、占有、还是使用,而通过强调市场商品消费涉及到它在一种更为基本的产品生产中的使用可以使人们洞悉商品有用性的本质。”① 在探讨消费概念时,纳骚 .西尼尔注意到,“对任何东西的使用都可以普遍地用‘消费’一词来表达”,所以,他指出,“如果以‘使用’一词代替‘消费’,那将是政治经济学语言的一项改进。”② “使用”实际上就是消费过程中商品与时间结合进行“生产”得到效用的行为。由此,消费实际上具有某种“生产”性质,消费者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把它作为“要素”,并投入时间、体力、脑力等“生产”出一种更为基本的产品,这种基本产品使消费者获得了效用。如果假设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进行的“生产”活动都是同质的,则这种“生产”的成本可完全由时间描述,效用函数可写为:
U=u(z)=u(x,t)
Z表示基本产品, t为消费商品x所花费的时间即消费时间。可见,在讨论消费者行为时,将消费者的“生产”行为纳入效用函数能更真实地反映效用的本质。也就是说,消费者效用并非完全来自所购买的商品,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进行的“生产”活动也创造了部分效用。即,
效用由两部分组成:商品价值和“生产”成本即时间价值。这在现实消费活动中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如果消费者不花时间去享用,再丰盛的晚餐也不会有任何效用;同样,消费者也不能从购买一张电影票中获得任何满足,是电影情节、音响、环境等因素加上消费者的时间、情感等共同作用形成了消费者的效用。人们很早就开始重视时间的价值,但是这种重视往往局限于生产领域。“时间就是效率”的基本含义是在时间上有效率地组织各种要素,实现生产利润的最大化。在经济学文献中我们看到的往往也是诸于“生产时间”、“流通时间”等描述生产过程的时间概念,对于非生产领域的时间或消费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却很少涉及。同时,绝大数经济学家已经认识了教育过程及所有人力资本投资过程所放弃的收入即机会成本的重要性,但对消费时间的价值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纵观历史,人类用于工作的时间并没有超过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即使一天工作14小时,一周工作6天,也还有一半时间用于睡眠、就餐及其他活动。而且,经济发展已引起工作时间大幅度的持续下降。今天,绝大多数国家每周的工作时间都低于50小时,即不到一周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可见,就经济福利而言,非工作时间的分配与效率现在变得比工作时间的分配与效率更为重要。此外,我们所熟知的一种现实是,消费者不仅在劳动市场上出售时间,他们还以某种消费用品和劳务的形式购买时间,如果消费时间没有价值,对这种购买就很难作出完善的解释。不承认消费时间的价值已不能对现实作出很好的描述。因为消费时间一般为市场活动之外的时间,因此消费时间的价值不能像工作时间那样直接用工资来衡量。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考察其价值。
消费者剩余的计算
1、 从成本的角度看消费时间的价值
以机会成本作为一种价值评判标准,则消费时间的价值或其影子价格,就是其相应的工资。因为消费者若将用于消费的时间用于生产活动,则能获得工资收入。实际上,如前文所述,我们也可以将消费看成一种“生产”,这种“生产”的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直接成本是指消费中对商品购买的实际支出,如一次旅行活动各种食、宿、行、游等项目开支以及购物开支,而间接成本则是消费过程所花时间的机会损失,即消费时间的价值。
2、 从收益的角度来看消费时间的价值
实际上,消费时间对消费者能产生质的收益。作为自由时间的消费时间,是能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随着消费时间的积累,消费者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科学文化水平,随着消费者素质的提高,对消费者的消费和生产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消费来看,能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能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得到更充分的更合理的利用,在相同条件下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效用。从生产上看,个人的充分发展能提高个体的劳动生产率,使个体生产力得以提高,这种个体本身生产力的提高又必然反作用于劳动生产率,进而大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工作时间减少,自由时间增加,由此更进一步地促进消费者的全面发展。可见,消费时间提高了消费者的消费力和生产力,和生产时间一样,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剩余 - 影响因素
贸易壁垒影响消费者剩余
1、垄断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认为,垄断导致产量减少、资源浪费和技术上的低效率。垄断不仅使消费者剩余向生产者剩余转移,而且还涉及制造和竭力防止这类转移的成本。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作为谋求垄断利润的组织,必然造成较低产量和较高价格,使消费者剩余减少,并造成社会性损失。这种福利损失也称无谓损失,是指实际收入的损失,或由于垄断、关税、配额或其他破坏所引起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损失。产业组织理论给出了垄断定价导致社会福利净损失的证明。
2、政府规制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政府规制一般都有维护公共利益的目标,但在实际过程中却往往偏离这一目标。这主要是因为每一项规制措施出台的背后都是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奥尔森提出了着名的“集团规模”理论。他认为,政府对某个产业的监管从设计到实施都首先从被监管对象的利益出发,并非从全民或公共利益出发。依据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规制政策以牺牲大集团的利益为代价而保护小集团的利益。斯蒂格勒提出“监管市场”理论,认为所有的监管安排同样由需求和供给决定。政府对产业的监管调控进程往往为少数存在利益相关性的企业所左右。他认为,经济管制主要不是政府对公共需要的有效和仁慈的反应,而是行业中的一部分厂商利用政府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一种努力。peltzman(1976)认为,产业部门比消费者更有积极性去影响政府决策。私人利益理论认为监管的存在是 ?怂饺送盘宓睦?妫?喙苷弑旧硪彩亲岳?模??窃诩喙芑疃?谢岵欢献非笳?沃С值淖畲蠡?9嬷品?怖砺廴衔??喙艹3T獾奖患喙苷叩摹安痘瘛保?饧醇喙艹3N?患喙苷叩睦?娣?瘛E遄嚷?衔??〉睦?婕?疟却蠹?鸥?菀鬃橹???悄鼙却蠹?疟硐殖鼍湍诚罟嬷普?叩母?苛业钠?谩S纱耍?嬷平?阆蛴诒;ば〉睦?婕?牛??晕???笸盘宓睦?嫖??邸 ?拢?笠涤胂?颜卟唤鼍哂衅降染赫?墓叵担?踔量梢运灯笠档睦?嬗肷?嬗上?颜呔龆ǎ?笠狄览凳谐∈导噬暇褪且览迪?颜摺I缁嵘??哪康氖俏??闳嗣侨找嬖龀さ奈镏饰幕?枰??聪?研枰?⑾?颜叩男枰?I??⒕??叩闹饕?挝瘢?钪帐俏??闳嗣堑南?研枰??瘢???颜叻?瘛H绻???统?涛?黾由??呤S啵??鸷ο?颜呤S啵?屯耆?忱肓松缁嵘??哪康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