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女生不愿靠“捐款”来生存 宁可街头捡垃圾
17个名学生中,只有陈凤香和曹菲,在中间换了工作。她们宁可去捡垃圾,也不想再回那家琴行了。
两女生本来打工的琴行,老板是文艺青年,老板娘是精明商人。她们的工作职责是,照顾练琴孩子、打扫卫生、发活动传单。
找工作时,两人听老板说:“工资不是问题,你们的理想,和我有共鸣。今天就开始上班吧。”她们以为找到好老板了,发工资不会太小气。
次日琴行做活动,要发传单,两人在街头发了一大堆传单。
晚上回店,老板说:“我现在口袋里只有50元,你们先拿着。”两女生想:“今天的住宿费算是有着落了。”
让她们绝望的是接下来的两天。
次日,两女生卖力地打扫卫生、发传单,本来晚上有活动,还准备加班,因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活动取消。
老板娘把两女生叫到一旁,说琴行员工的月工资是800元,“你们也这样算,扣掉饭钱,你们两人今天的工资总共是20元,去财务领钱吧。”
两女生的心凉了半截。
接下来的一天,两人照常工作。临近下班,老板娘没有提起当天的工资。
几天来,老板总和两女生谈理想谈人生,还提议她们和自己一起搞募捐。这触犯了女生们的底线,“我们想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通过劳动来获得报酬,而不是靠募捐来生存。”
这件事,最终让两个女生下了辞职决心。
她们向提出辞职,同时说,已经两天没有领到工资,而她们的住宿费则是每天都要付的。老板给了她们一人一百元,道了歉。
两个女生没有再去找工作。她们找了一只很大的黑色塑料袋,沿马路捡可乐瓶。
一个下午的战利品是61个可乐瓶。“走了很多大街小巷。长兴的卫生搞得太好了,大街上很难找可乐瓶,反而小巷和公园的角落里,会多一些”,曹飞说。
直到最后一天,她们还在捡可乐瓶,并卖给收废品的人。
页:
[1]